暂未完成。点击前往浏览:https://lxzs.notion.site/758e5d5f3b964268bbb9bb8a54178af4
读后感一
这几天观看了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的前几集,感触颇深。
几位在动荡时期的革命家几乎都有国外留学的经历,他们代表着新的思想以及先进的知识。在回国之后,他们一心想着祖国的安危,想要找到中国的出路在哪里。陈独秀意识到改变新中国必然需要首先改变民众腐朽的旧思想,记得其中一集中有一个片段,一个人被押往刑场行刑之后,围上了一堆人,拿着碗想要接那个人流出来的血,做所谓的“人血馒头”,甚至还有一个人拿到了人血之后,激动地大喊“我儿子有救了”。虽然用现代的科学看来这样的行为有一些可笑,但是这就是当时民众真实的思想。不改变民众的思想,只会一次次地复辟,民众而不知所措。旧思想就像人们头上的辫子,禁锢了人们的思想,阻碍了社会的进步。
不改变腐朽的旧思想,就没办法救中国。几位革命家创办《新青年》、《甲寅》等杂志,传播先进文化,用这种方式践行新文化运动。青年人的思想是最容易被改变的,一批批新的先进的青年逐渐加入了这一队列之中,传播新文化。
https://lxzs.notion.site/1-542825a2d4d24e75ad5de2232684ddfd
读后感二
北大是新文化传播的阵地、主战场,我认为蔡元培任北京大学的校长为北大做了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,他主张“循思想自由原则,取兼容并包主义”。
大学是学术研究的地方,即使教授的队列里还存在着“顽固派”、“保皇党”等守旧思想的人,但蔡元培主张采取兼容并包的思想,而不是直接“罢黜百家”。我认为这样一种主张非常正确,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,列强侵蚀,任何人都不能清楚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,人们各持己见,都想找寻中国真正的出路,其背后也都是爱国思想的支撑,这是值得肯定的。若直接强硬地否定掉某一种主张,这是偏激的,采取兼容并包的思想,从学术的讨论上知晓最终的答案,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
https://lxzs.notion.site/2-214a6b624bb341268cda161d94bd6619
读后感三
《觉醒年代》中出现了许多被我们所熟知的革命先辈,如陈独秀、李大钊等,从历史课本上,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为新文化传播、新中国创立所做出的巨大贡献。
但通过这部电视剧,似乎使我们感触到了一个个真实的人物。陈独秀一心为国,国难当头,他把国家的安危放在第一位,即使家中出现了种种变故,但他没有时间去照料家中。他从日本留学回来之后,见到了自己的两个儿子,他们以一场“恶作剧”与陈独秀见面,见面却没有故人相逢的激动,从他们儿子的嘴里却只有“怨恨”,而陈独秀却没有因为家人的不理解而难过,反而为两个孩子有骨气的话与做法而高兴,再一次体现了他一心为国的高尚品德。
https://lxzs.notion.site/3-882ff4989a594154a116b65e14a4b29f
读后感四
看着前面的几集,总以为辜鸿铭是一个思想非常落后而且不能接受新文化的人。在第十一集里,辜鸿铭上台进行演讲,讲中国人的精神,颠覆了我对他的认知。他认为中国人是过着一种心灵生活的,所以记忆力比外国人高超,中国人还有礼貌,这种礼貌是发自内心的,能懂得将心比心,以己及人,显示出体谅和照顾。
接着辜鸿铭还说,真正的中国人,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,过着心灵生活的人。中国人的精神,是永葆青春的精神,这就是中国人精神不朽的秘密。
从此也可见,辜鸿铭虽然思想守旧,但是他的内心一直保有着一份爱国之思。他学术半生,很难再去改变从前的思想,所以他的辫子还长在脑后。但是有些民众,他们的辫子虽然摘掉了,但是他们守旧的思想仍留在心中。中国人过着心灵的生活,这也印证了想要革命就一定先要改变中国人的内心、思想,传播适合当今社会的新文化,才能取得成效。
https://lxzs.notion.site/4-c432c9a01d7c4a16a705503f01f7c044
读后感五
辜鸿铭认为中国人是讲礼貌的,这一点在觉醒年代整部剧中都充分体现,有非常多的细节可以看出这一点。人们相见之后,不论地位高低,都会先弯下腰向对面互相鞠一个躬,以表恭敬。当陈独秀和蔡元培等人一起讨论事情,虽然陈独秀先走到了自己的座位前,但他没有立即落座,而是等待蔡元培等人坐好之后再坐下的。处处细节体现了辜鸿铭所说的中国人发自内心的,能懂得将心比心,以己及人的礼貌。
而当今的社会,这些礼节也因为可能所谓的俗而不复存在,中国旅客的到处游览也在各国留下了素质低下的恶名,当时人们口中“中国人的礼貌是各国闻名的”也不复存在了。当时战乱的年代,人们还能保持那一份理解,而短短一百年之后,随着社会、科技、文化的进步,却没有换来素质的提高,有些值得保留的传统却和那些旧文化一样消失,这是值得现代所思考的一个问题。
https://lxzs.notion.site/5-b420f8c114a645adb32a3d51a80bcde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