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看“拿来”
鲁迅先生认为文化遗产应“放出眼光,自己来拿”。“拿来主义即主动去借鉴、学习他人身上的特质,于个人学习、国家治理、文化传承等领域意义非凡。领悟“拿来”之真谛,其意义无穷,可我们应当如何去“拿来”呢?
“拿来”必须对他物进行深明博察,善于发现值得学习之“精华”,才可取之有道。如孔子所言“三人行,则必有我师焉”。“拿来”源自于对外物的观察,善于发现每个人身上有价值的东西,文学研究领域利用自然科学思想方法,进行学科融合,这种“拿来”给文学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,助力了发展。善于发现他物之精华,可以取百家之长,为自己所用,所以如文学工作者学习理科内容、善于改变思维般,善于开放地发天现于接纳他人之精华,便“拿来”之物。
知道了应当“拿”什么,可“拿”过来之后应当如何使其真正为自己所用呢?这需要结合自身情况,对“所拿”进行转化与应用才能更贴合自身情况与追求。“拿来”之物的转化是关键一步,其突出的是以己为基,强调适应。只一味拿来而不基于自身有所变化,无法切中自身需求与问题的要害。这步转化在各领域的“拿来”中都十分关键。工程领域借用蝙蝠超声波定位之原理,加以改观便运用于雷达探测;地理领域学习南小河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策略,各流域都因地制宜,借鉴开发出了自己的治理方案;文学研究充分考虑人文学者需求,使计算机为己所用…..因己制宜的策略是拿来中重要一步,直接决定了拿来之物是否“合身”。
有人说,当今我们强调文化等领域自信,而“拿来”反而是一种不自信的行为。我认为不然,拿来时取他人之长,并没有迷失了自己之根基。以自身文化为基石,敢于接纳他物,更是一种自信。但若一味拿来,堆彻成他人之样貌,而完全抛弃自己之根本,只会迷失自我。为了避免迷失,我们确应在“拿来”时强调自信,守住自己之基,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,这样不断提升自我还会更加加强自信。
“拿来可以取百家之长,意义不穷。若能善于发现探索,精于转化运用,再加以自信之基石,定能发挥出“拿来”真正的作用。